可可固体,可可脂和巧克力都是抗氧化剂的丰富来源。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可消耗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反比关系。3,4可能的机制是抗氧化剂的活性。改善内皮功能,血管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降低血小板反应性和降低血压。5,6
没有具体的剂量建议。 1、7在一项研究中,可可摄入量与血压,15年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反比关系,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表征可可制品中多酚的含量和测量方法。使用者中位数可可摄入量为2.11克/天。3
可可树生长到超过8 m的高度。果实生于树干和树枝上,种子埋在粘稠的果肉中。果实大,呈橄榄球状,四分之一大小的种子称为可可豆。可可通常用来描述原材料,可可用来描述加工产品。尽管存在几种可可豆品种,但来自西非的forastero品种占世界产量的90%以上10。
奥尔梅克人是美洲最早的文明之一(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其中最早使用可可粉。玛雅人继续将其作为饮料消费(公元250年至900年)。科尔特斯(Cortez)描述了由可可豆种子制成的一种名为chocalatl的饮料的制备和使用。玛雅人的可可一词在1753年进入了科学命名法, theo (“神”)和broma (“花蜜”或“食物”)这两个词在拉丁语中是希腊语。使用可可的食谱记载于15世纪的玛雅人的抄本中。11,12
在北美,巧克力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13在1600年代,有人认为应将“巧克力”视为一种药物,因为它改变了患者的健康状况。当时,医生还指出,早餐所需的全部是巧克力,因为它可以为人体提供良好的营养。141773年出版的《塞勒姆医院管制条例》将巧克力列为“患者饮食” 13。
已经发现的文件表明,巧克力是自然疗法使用的,在18至19世纪的美国,一些医生针对多种疾病向患者开具了巧克力,包括霍乱,食用(结核病),猩红热,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 13
可可种子(豆)被研磨成液体,称为可可液,其中含有约55%的可可脂,通过水压榨取。将剩余的可可饼干燥并研磨成脂肪含量约为22%的细粉。与未碱化的粉末相比,经过特殊处理的可可粉,称为碱化可可,具有改善的颜色,风味和分散性。可可脂,也称为可可瘤油,可能具有淡淡的巧克力味,可在进一步纯化后去除。可可含有300多种挥发性化合物,最重要的风味成分是脂族酯,多酚,芳香族羰基化合物和可可碱10,它们也可防止脂肪酸败。15可可也是膳食中白藜芦醇的来源90。
可可含有胺和生物碱可可碱(0.5%至2.7%),咖啡因(可可中约占0.25%),茶碱,酪胺,苯乙胺和曲果碱10,18标准巧克力棒(40至50 g)中含有可可碱(86)到240毫克)和咖啡因(9到31毫克)。19可可的特征性苦味是由二酮哌嗪与可可碱在焙烧过程中的反应产生的。可可碱是可可豆壳的商业产品10。
可可脂含有甘油三酸酯脂肪酸,主要由油酸(37%),硬脂酸(34%)和棕榈酸(26%)组成。18大约75%的脂肪以单不饱和酸酯形式存在。10可可脂具有很高的消化率,与之相似。相当于玉米油,在人体中的可消化能量值约为37千焦/克;因此,它不能被认为是低热量的。20但是,一项随机试验表明,在巧克力中添加0.9%(0.9克/天)的钙会降低可可脂的吸收,从而降低可消化的能量值。21
可可富含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有益作用的多酚。22在可可中,特别令人关注的多酚是黄烷醇(类黄酮的子类),而黄烷醇又是多酚的子类。可可粉中黄烷醇的重量含量超过10%。黄烷醇可以是单体的:在可可豆中,它们主要是(-)-表儿茶素和(+)-儿茶素,二聚体(由2个单元的表儿茶素组成,具有不同的键)或聚合的(单体和链的组合最多10个单元或已找到更多)。这些聚合物被称为原花青素.1、7、16、23、24、25、26、27、28、29、30
N-酰基乙醇胺是发现于巧克力中的化合物,其结构类似于阿南达明,后者类似于引起大麻欣快的大麻素。这些化合物可能不会通过与四氢大麻酚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抑制内源性生成的红花丹胺的分解,从而延长“天然高度”。12,31,32
据报告可可是天然抗氧化剂的来源10,这些自由基清除剂可保护细胞膜,保护DNA,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氧化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防止动脉壁斑块形成。33可可的抗氧化活性归因于原花青素及其单体前体表儿茶素和儿茶素,它们抑制LDL的氧化。34、35、36黑巧克力和可可可抑制LDL的氧化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的浓度。 37、38
数据表明,富含类黄酮的食物有助于预防癌症。一项体外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对可可衍生的五聚体原花青素具有选择性的细胞毒性作用,并表明该化合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一些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父亲特异性去磷酸化或下调有关.59
研究表明,可可中的类黄酮成分,特别是黄烷醇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有益。食用富含黄烷醇的食物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5,40],表明这一类特定的类黄酮可能具有有效的心脏保护作用。5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表儿茶素的含量很可能是可可与有益健康相关联的主要因素。 41
在对470位老年男性的研究中,先测量基线血压,然后再测量5年血压,并在15年的随访期间确定死亡原因。3每隔5年评估饮食,并根据食用量估算可可摄入量含可可食品;用户的平均摄入量约为2.11克/天。与最低的三分位数相比,可可摄入量最高的三分位数中的平均收缩压降低了3.7 mm Hg,而舒张压的平均收缩性降低了2.1 mm Hg。 314人死亡,152例心血管疾病。与最低三分位数的男性相比,最高三分位数的男性相对危险度经调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0.5,全因死亡率为0.53。
大量干预试验表明,食用含黄烷醇的可可产品可改善内皮功能41、43、44、45、46,血管功能44、47、48和胰岛素敏感性47。以及减弱血小板反应性46、47、49、50、51、52并降低血压5、47
使用欧洲前瞻性癌症研究(EPIC)-诺福克研究组(N = 20,951)的数据,以前瞻性的方式研究了习惯性摄入任何含巧克力食物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使用食物频率问卷测量含巧克力食物的总重量(即,巧克力块,巧克力零食条,热巧克力粉);未测定类黄酮和可可含量。较高的摄入量(最高100克/天)与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风险,尤其是降低死亡率有关。与非消费者相比,最高五分位人群(16至99 g /天)的CHD多元调整风险比(HR)为0.88(95%置信区间[CI]为0.77至1.01),而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则为分别为0.77(95%CI,0.62至0.97)和0.86(95%CI,0.76至0.97)。此外,包括这些数据的同一作者进行的最新荟萃分析显示了相似的结果。83
一项荟萃分析专门针对因心力衰竭风险而食用巧克力的人群进行了荟萃分析,确定了5项符合资格标准的研究;都是高质量的。研究包括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4个队列和1个事后分析。共有106,109名参与者被招募,随访时间为9至14年。在低至中度食用巧克力的情况下,观察到非线性剂量反应,但在高剂量下却没有,与心力衰竭风险降低相关(HR,0.86; 95%CI,0.82至0.91)。低至中剂量的定义为平均摄入量少于7克/周(每周50克),主要以巧克力块的形式出现88。
对来自2个瑞典队列(N = 72,495)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并对这2个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并通过系统回顾截至2017年9月的研究(N = 107,959)确定了3个其他队列,以寻求巧克力消费之间的关联以及房颤的风险。在剂量反应荟萃分析,按性别进行的分层分析或最高和最低食用巧克力类别之间的分类分析中,未发现关联。尽管样本量很大,但局限性包括无法区分牛奶或黑巧克力,与观察性研究设计相关的混杂因素以及仅在基线时评估巧克力消耗量89。
食用巧克力棒可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在一项对血压正常的受试者的研究中,食用巧克力棒后4周内收缩压下降了8.2%,相对于基线,在8周时下降了5%。在第4周时,舒张压也有类似的下降(8.2%),在第6周时仍保持不变(3.4%)。然而,在第8周,舒张压不再降低(2.2%)。由于研究人群并非高血压,因此结果显着。5
对涉及173名受试者的5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使用可可饮食后,平均收缩压比不含可可的对照组低4.7 mm Hg,舒张压低2.8 mmHg。52但是,由于巧克力中的黄烷醇含量不仅受到可可豆种类和成熟度的影响,以及生可可的加工程序,至关重要的是比较黄烷醇的剂量,而不只是比较巧克力的量或可可的浓度。 2012年的Cochrane荟萃分析对20项随机对照试验(N = 856)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巧克力或可可制品对血压的影响。当血压正常的大多数人都健康时,他们每天接受富含黄烷醇(30至1,080毫克),低黄烷醇(6.4和41毫克)或不含黄烷醇的可可制品2至18周,血压降低幅度很小,但在统计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富含黄烷醇的可可制品中观察到的汞含量略高于-2 mm Hg。亚组分析显示,只有与不含黄烷醇的对照相比,降低含量才显着,而低黄烷醇的对照则没有。在富含黄烷醇的干预组中,更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和产品异味。在2017年更新的荟萃分析中指出了类似的结论,该评论为该评价增加了17个试验,总共1,804个主要健康参与者。亚组分析显示,与正常血压受试者无明显降低相比,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降低了-4 mm Hg。由于试验中无法解释的异质性,更新中的数据质量从高等级降低到中等等级。85,87
另一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每天食用高黄酮可可饮料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的持续逆转,并在5天后达到稳定的水平,改善了血流介导的扩张。在循环亚硝酸盐中观察到的增加,但在循环硝酸盐中没有观察到的增加,与观察到的流动介导的膨胀增加平行44。
在一项吸烟者的研究中,摄入富含黄烷醇的可可饮料会增加一氧化氮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的循环池。45在35位高血压前成年人摄入纯表儿茶素(100 mg /天)后,评估了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生物标志物)和槲皮素3-葡萄糖苷(160毫克/天)进行为期4周的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交叉研究。在测定的5种内皮功能障碍生物标志物中,表儿茶素( P = 0.03)和槲皮素( P = 0.03)补充可显着降低可溶性内皮选择素。表儿茶素没有明显影响其他生物标志物82。
一项比较黑巧克力和白巧克力对血流介导的扩张作用的研究发现,黑巧克力与基线相比2小时后改善了血流介导的扩张,作用持续约8小时。白巧克力对流量介导的扩张没有影响。46在20例单盲,交叉,介入试验中,黑巧克力(可可含量高于85%)与牛奶巧克力(可可含量低于35%)之间的结果相似。与周围动脉疾病。摄入后两小时,与基线相比,40克黑巧克力可显着改善最大步行距离,最大步行时间以及血清亚硝酸盐/硝酸盐。食用40克牛奶巧克力后未观察到变化。体外分析的数据表明,该机制可能与亚硝酸盐/硝酸盐调节有关,这与血流介导的扩张有关。84
因为在高血糖症期间已观察到内皮功能障碍,所以在12位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了富含黄烷醇的黑巧克力对血流介导的扩张的影响。在一项随机,盲法,交叉试验中,每天早上食用3天的100 g富含黄烷醇的黑巧克力棒可显着保护内皮功能( P = 0.0007),可防止血压升高(收缩压, P <0.0001) ;舒张压, P = 0.019),并且与摄入仅含痕量多酚的100 g白巧克力相比,可以防止葡萄糖负荷试验后内皮素1的升高( P = 0.0023)。在葡萄糖和胰岛素反应方面未观察到显着差异86。
在一项交叉研究中,将15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配为在7天无可可磨合期后的15天内食用100克黑巧克力或90克白巧克力。然后,他们又经过了7天的无可可粉时期。摄入黑巧克力后,对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评估较低。摄入黑巧克力后,定量的胰岛素敏感性检查指数也更高。47然而,与含微量多酚的白巧克力条相比,给予100 g富含黄烷醇的黑巧克力条3天后,葡萄糖和胰岛素反应均未观察到显着差异。在一项随机,盲法,交叉试验中对12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研究。86
在一项评估可可摄入对调节性人体血小板活化和原发性止血的影响的研究中,可可摄入抑制了ADP或肾上腺素刺激的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微粒的形成,并且对初次止血具有类阿司匹林的作用49。
在另一项针对32位健康受试者的研究中,发现结果相似,这些受试者每天服用234毫克可可黄烷醇和原花青素或安慰剂,持续28天。与安慰剂组相比,活性组的P-选择蛋白表达降低,ADP诱导的聚集和胶原诱导的聚集降低51。
当以大巧克力块的形式摄入可可碱时,在健康的年轻成年人中不会引起任何急性血液动力学或电生理心脏变化。53在所有甲基黄嘌呤戒断14天后,然后再测量之后,健康男性的可可碱药代动力学相似。 1周摄入黑巧克力(可可碱6 mg / kg /天)。54但是,这些研究的结果不能外推到患有任何病症或疾病的患者,也不能外推至长期食用巧克力的影响。
自由基损伤已被认为是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下降和记忆丧失的原因。在健康的年轻人中使用功能磁成像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摄入富含黄烷醇的可可与大脑血流量增加相关58,这表明可可可在脑功能障碍(包括痴呆和中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可可脂还用作栓剂和软膏基质,用作润肤剂,并用作各种局部化妆品制剂中的成分。5,自1900年代初以来,已使用62种可可脂栓剂来缓解痔疮,该软膏已被用于哺乳期妇女的乳房14
在大鼠中,可可中所含的镁已被证明可以预防和纠正慢性镁缺乏症[60,61]。镁摄入不足可能与某些心血管疾病以及肾脏,胃肠道,神经系统和肌肉疾病有关。尚未探索使用可可来治疗或预防人类镁缺乏症。
已鉴定出具有潜在精神活性的巧克力成分,包括生物刺激性胺咖啡因,可可碱,酪胺和苯乙胺;但是,它们的浓度很可能太低而无法发挥作用。32在巧克力和可可粉中发现的N-酰基乙醇胺可能通过抑制内源性产生的九胺盐的分解而间接起作用,从而延长了“自然的高浓度”。12,31
一项诱发抑郁情绪的研究表明与巧克力渴望的增加相关。事实证明,巧克力的想法是压倒一切的,并且会掠夺思想。由研究对象填写的调查表显示,处于情绪压力,无聊,烦躁或情绪低落的个体中,巧克力存在弱点。56一项与食用巧克力有关的大脑活动变化后的研究表明,当有进食巧克力的动力或渴望时,大脑就会参与进来;而当吃巧克力的欲望减少或变得不愉快时,大脑就会参与进去。对可卡因的渴望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需要进行研究以检验这种活动与饮食失调和肥胖有关的重要性57。
没有具体的剂量建议。巧克力中的多酚来自可可液。因此,可可粉中的多酚含量最高,其次是黑巧克力,然后是牛奶巧克力,而白巧克力则没有。1但是,由于加工过程中多酚会被破坏,因此某些产品实际上可能具有较低的多酚含量。
需要进一步研究表征可可制品中多酚含量的方法和测量方法。1、7大多数研究都使用黑巧克力来避免可能的牛奶干扰。但是,一项使用牛奶巧克力的研究发现,锻炼后的年轻人对血压,血浆胆固醇和氧化应激指标有积极影响。1由于很少有剂量反应研究,因此很难估算所需的巧克力量1吸烟者的一项研究中,40克黑巧克力改善了血流介导的扩张和血小板功能(未提及多酚含量)。36在另一项研究中,2小时后血流介导的最大半数扩张616毫克总黄烷醇可实现食用。44在第三项研究中,仅25克含有200毫克黄烷醇和原花青素的半甜巧克力块可减少健康人的血小板相关性止血。63
下列药物可能会降低咖啡因的代谢或清除,从而增加咖啡因对可可的影响:西咪替丁9 disulfiram64雌激素65氟康唑66甲氧苄汀67口服避孕药65和喹诺酮类抗生素。68可可可能会增加氯氮平的毒性或不良反应风险,因为咖啡因会抑制氯氮平的代谢.69可可中的咖啡因含量可能会增加β激动剂的心脏正性肌力作用。64
苯丙醇胺和可可粉的同时使用会由于咖啡因的含量而导致血压的相加升高。70从理论上讲,可可粉中的咖啡因可抑制双嘧达莫引起的血管舒张。71含咖啡因的可可粉突然戒断可能会增加血清锂水平。72
尽管在典型的糖果剂量中可可不被认为具有毒性,但至少有1篇关于动物毒性的报告已经发表。一只食用1公斤巧克力片的狗会出现过度兴奋和抽搐,随后崩溃并死亡,这很可能是由于可可碱/咖啡因毒性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80。
1. Cooper KA,Donovan JL,Waterhouse AL,Williamson G.可可与健康:十年的研究。
Br J食品。 2008; 99(1):1-11.17666148
2. Vinson JA,Proch J,Bose P等。巧克力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离体和体内抗氧化剂,在动物模型中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剂,并且是欧美饮食中抗氧化剂的重要成分。
农业食品化学。 2006; 54(21):8071-8076.17666148
3. Buijsse B,Feskens EJ,Kok FJ,KromhoutD。可可摄入量,血压和心血管死亡率:Zutphen老年人研究。
大实习医生。 2006; 166(4):411-417.16505260
4. Mink PJ,Scalfford CG,Barraj LM等。类黄酮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绝经后妇女的一项前瞻性研究。
我J临床食品。 2007; 85(3):895-909.17344514
5. Erdman JW Jr,Carson L,Kwik-Uribe C,Evans EM和Allen RR。可可黄烷醇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亚洲Pac J临床食品。 2008; 17(suppl 1):284-287.18296357
6. Engler MB,Engler MM。富含类黄酮的可可和巧克力在心血管健康和疾病中的新兴作用。
食品评论2006; 64(3):109-118.16572598
7. Ariefdjohan MW,萨瓦亚诺DA。巧克力与心血管健康:真的太好了吗?
食品评论2005; 63(12,pt 1):427-430.16466080
8. Briggs GB,Freeman RK,Yaffe SJ。
妊娠和哺乳期用药。第五版。宾夕法尼亚州费城: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1998年。
9. Brinker FJ。
草药禁忌与药物相互作用。第二版。桑迪(俄勒冈州):折衷医学出版物; 1998年。
10. Leung AY,Foster S.
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常用的天然成分百科全书。第二版。纽约,纽约:约翰·威利父子(John Wiley and Sons); 1980年。
11. Coe S,CoeM。
《巧克力的真实历史》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和哈德逊河; 1996年。
12. Lee R,Balick M. Rx:巧克力。
探索(NY) 。 2005; 1(2):136-139.16781516
13. Pucciarelli DL,Grivetti LE。北美早期巧克力的药用。
摩尔食品食品研究。 2008; 52(10):1215-1227.18683818
14. Dillinger TL,Barriga P,EscárcegaS,Jimenez M,Salazar Lowe D,Grivetti LE。众神的食物:治愈人类?巧克力的药用和仪式使用文化史。
J食品。 2000; 130(8)(增刊):2057S-2072S.10917925
15. Waterhouse AL,Shirley JR,Donovan JL。巧克力中的抗氧化剂。
柳叶刀。 1996; 348(9030):834.8814019
16. Arts IC,Hollman PC,Kromhout D.巧克力作为茶类黄酮的来源。
柳叶刀。 1999; 354(9177):488.10465183
17. Bruinsma K,Taren DL。巧克力:食物还是毒品?
J Am Diet Assoc 。 1999; 99(10):1249-1256.10524390
18. Robbers JE,Speedie MK和Tyler VE。
生药学和药物生物技术。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威廉姆斯和威尔金斯; 1996年。
19. Mumford GK,Evans SM,Kaminski BJ等。可可碱和咖啡因对人的歧视性刺激和主观效果。
心理药理学(Berl) 。 1994; 115(1-2):1-8.7862879
20. Shahkhalili Y,Duruz E,AchesonK。人类巧克力中可可脂的消化率:与玉米油的比较。
欧元J临床食品。 2000; 54(2):120-125.10694782
21.Shahkhalili Y,Murset C,Meirim I等。巧克力中的钙补充剂:对人类可可脂的消化率和血脂的影响。
我J临床食品。 2001; 73(2):246-252.11157320
22. Vita JA。多酚与心血管疾病:对内皮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我J临床食品。 2005; 81(1)(suppl):292S-297S.15640493
23. Hammerstone JF,Lazarus SA,Schmitz HH。一些常用食品中原花青素的含量和变化。
J食品。 2000; 130(8)(增刊):2086S-2092S.10917927
24. Wollgast J,Anklam E.
可可可可中的多酚综述:巧克力生产过程中成分的变化以及鉴定和定量方法。
食品实习生。 2000; 33(6):423-447。
25. Fisher ND,霍伦贝格。用于心血管健康的黄烷醇:甜味背后的科学。
J高血压。 2005; 23(8):1453-1459.16003167
26. Schramm DD,Wang JF,Holt RR等。巧克力原花青素降低人和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中白三烯-前列环素的比例。
我J临床食品。 2001; 73(1):36-40.11124747
27. Rein D,Paglieroni TG,Pearson DA等。可可和葡萄酒中的多酚调节血小板的活化和功能。
J食品。 2000; 130(8)(增刊):2120S-2126S.16003167
28.Weisburger JH。可可多酚对慢性疾病的化学预防作用。
Exp Biol Med(Maywood) 。 2001; 226(10):891-897。
29. Lazarus SA,Hammerstone JF,Schmitz HH。巧克力中含有茶中未发现的其他类黄酮。
柳叶刀。 1999; 354(9192):1825.10577676
30. Keen CL,Holt RR,Oteiza PI,Fraga CG,Schmitz HH。可可抗氧化剂和心血管健康。
我J临床食品。 2005; 81(1 suppl):298S-303S.15640494
31. di Tomaso E,Beltramo M,PiomelliD。巧克力中的脑大麻素。
大自然。 1996; 382(6593):677-678.8751435
32. Parker G, Parker I, Brotchie H. Mood state effects of chocolate.
.J Affect Disord . 2006;92(2-3):149-159.16546266
33. Alspach G. The truth is often bittersweet...: chocolate does the heart good.
Crit Care Nurse . 2007;27(1):11-15.17244854
34. Wang JF, Schramm DD, Holt RR, et al. A dose-response effect from chocolate consumption on plasma epicatechin and oxidative damage.
J食品。 2000;130(8)(suppl):2115S-2119S.10917932
35. Rein D, Lotito S, Holt RR, Keen CL, Schmitz HH, Fraga CG. Epicatechin in human plasma: in vivo determination and effect of chocolate consumption on plasma oxidation status.
J食品。 2000;130(8)(suppl):2109S-2114S.10917931
36. Osakabe N, Baba S, Yasuda A, et al. Daily cocoa intake reduces the susceptibility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to oxidation as demonstrated in healthy human volunteers.
自由基抵抗。 2001;34(1):93-99.11235000
37. Kondo K, Hirano R, Matsumoto A, Igarashi O, Itakura H. Inhibition of LDL oxidation by cocoa.
柳叶刀。 1996;348(9040):1514.8942794
38. Wan Y, Vinson JA, Etherton TD, Proch J, Lazarus SA, Kris-Etherton PM. Effects of cocoa powder and dark chocolate on LDL oxidative susceptibility and prostaglandin concentrations in humans.
我J临床食品。 2001;74(5):596-602.11684527
39. Mennen LI, Saphinho D, de Bree A, et al. Consumption of foods rich in flavonoids is related to a decrease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pparently healthy French women.
J食品。 2004;134(4):923-926.15051848
40. Erdman JW Jr, Balentine D, Arab L, et al. Flavonoids and heart health: proceedings of the ILSI North America Flavonoids Workshop, May 31-June 1, 2005, Washington, DC.
J食品。 2007;137(3)(suppl 1):718S-737S.17311968
41. Schroeter H, Heiss C, Balzer J, et al. (−)-Epicatechin mediates beneficial effects of flavanol-rich cocoa on vascular function in huma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2006;103(4):1024-1029.16418281
42. Knekt P, Jarvinen R, Reunanen A, Maatela J. Flavonoid intake and coronary mortality in Finland: a cohort study.
英国医学杂志1996;312(7029):478-481.8597679
43. Fisher ND, Hughes M, Gerhard-Herman M, Hollenberg NK. Flavanol-rich cocoa induces nitric-oxide-dependent vasodilation in healthy humans.
J高血压。 2003;21(12):2281-2286.14654748
44. Heiss C, Finis D, Kleinbongard P, et al. Sustained increase in flow-mediated dilation after daily intake of high-flavanol cocoa drink over 1 week.
J Cardiovasc Pharmacol . 2007;49(2):74-80.17312446
45. Heiss C, Kleinbongard P, Dejam A, et al. Acute consumption of flavanol-rich cocoa and the reversal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smokers.
J Am Coll Cardiol 。 2005;46(7):1276-1283.16198843
46. Hermann F, Spieker L, Ruschitzka F, et al. Dark chocolate improves endothelial and platelet function.
Heart . 2006;92(1):119-120.16365364
47. Grassi D, Lippi C, Necozione S, Desideri G, Ferri C. Short-term administration of dark chocolate is follow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a de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in healthy persons.
我J临床食品。 2005;81(3):611-614.15755830
48. Vlachopoulos C, Aznaouridis K, Alexopoulos N, Economou E, Andreadou I, Stefanadis C. Effect of dark chocolate on arterial function in healthy individuals.
Am J Hypertens . 2005;18(6):785-791.15925737
49. Rein D, Paglieroni TG, Wun T, et al. Cocoa inhibits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function.
我J临床食品。 2000;72(1):30-35.
50. Pearson DA, Paglieroni TG, Rein D, et al. The effects of flavanol-rich cocoa and aspirin on ex vivo platelet function.
Thromb Res . 2002;106(4-5):191-197.12297125
51. Murphy KJ, Chronopoulos AK, Singh I, et al. Dietary flavanols and procyanidin oligomers from cocoa (
Theobroma cacao ) inhibit platelet function.
我J临床食品。 2003;77(6):1466-1473.12791625
52. Taubert D, Roesen R, Schömog E. Effect of cocoa and tea intake on blood pressure: a meta-analysis.
Arch Int Med . 2007;167(7):626-634.17420419
53. Baron AM, Donnerstein RL, Samson RA, Baron JA, Padnick JN, Goldberg SJ. Hemodynam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effects of acute chocolate ingestion in young adults.
Am J Cardiol . 1999;84(3):370-373, A10.10496460
54. Shively CA, Tarka SM Jr, Arnaud MJ, Dvorchik BH, Passananti GT, Vesell ES. High levels of methylxanthines in chocolate do not alter theobromine disposition.
临床药理学。 1985;37(4):415.3979003
55. Hayden MJ, Wildhaber JH, Eber E, Devadason SG. The Chocuhaler: sweet deliverance in asthma management.
奥斯特医生1995;163(11-12):587-588.8538549
56. Willner P, Benton D, Brown E, et al. "Depression" increases "craving" for sweet rewards in animal and human models of depression and craving.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 1998;136(3):272-283.9566813
57. Small DM, Zatorre RJ, Dagher A, Evans AC, Jones-Gotman M. Changes in brain activity related to eating chocolate: from pleasure to aversion.
Brain . 2001;124(9):1720-1733.11522575
58. Francis ST, Head K, Morris PG, Macdonald IA. The effect of flavanol-rich cocoa on the fMRI response to a cognitive task in healthy young people.
J Cardiovasc Pharmacol . 2006;47(suppl 2):S215-S220.16794461
59. Ramljak D, Romanczyk LJ, Metheny-Barlow LJ, et al. Pentameric procyanidin from
Theobroma cacao selectively inhibits growth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分子癌症治疗。 2005;4(4):537-546.15827326
60. Planells E, Rivero M, Carbonell J, Mataix J, Llopis J. Ability of a cocoa product to prevent chronic Mg deficiency in rats.
农业食品化学。 1997;45(10):4017-4022.
61. Planells E, Rivero M, Mataix J, Llopis J. Ability of a cocoa product to correct chronic Mg deficiency in rats.
Int J Vitam Nutr Res . 1999;69(1):52-60.10052022
62. Morton JF.
Major Medicinal Plants . Springfield, IL: CC Thomas; 1977年。
63. Holt RR. Schramm DD, Keen CL, Lazarus SA, Schmitz HH. Chocolate consumption and platelet function.
贾玛2002;287(17):2212-2213.11980520
64. McEvoy G, ed. Caffeine. In:
AHFS Drug Information 2008 .医学博士贝塞斯达:美国卫生系统药剂师学会; 2008:2541.
65. Pollock BG, Wylie M, Stack JA, et al. Inhibition of caffeine metabolism by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临床药学杂志。 1999;39(9):936-940.10471985
66. Nix D, Zelenitsky S, Symonds W, et al. The effect of fluconazole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caffeine in young and elderly subjects.
临床药理学。 1992;21:647-651.
67. Carrillo JA, Benitez J.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dietary caffeine and medications.
临床Pharmacokinet 。 2000;39(2):127-153.10976659
68. Carbó M, Segura J, De la Torre R, Badenas JM, Camí J. Effect of quinolones on caffeine disposition.
临床药理学。 1989;45(3):234-240.2920498
69. Hägg S, Spigset O, Mjörndal T, Dahlqvist R. Effect of caffeine on clozapine pharmacokinetics in healthy volunteers.
Br J临床Pharmacol 。 2000;49(1):59-63.10606838
70. Brown NJ, Ryder D, Branch RA. A pharmaco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caffeine and phenylpropanolamine.
临床药理学。 1991;50(4):363-371.1914371
71. Zheng XM, Williams RC. Serum caffeine levels after 24-hour abstention: clinical implications on dipyridamole (201)Tl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J Nucl Med Technol . 2002;30(3):123-127.12186961
72. Mester R, Toren P, Mizrachi I, Wolmer L, Karni N, Weizman A. Caffeine withdrawal increases lithium blood levels.
Biol Psychiatry . 1995;37(5):348-350.7748990
73. Davis RE, Osorio I. Childhood caffeine tic syndrome.
Pediatrics . 1998;101(6):E4.9606246
74. Friedman G. Diet and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 1991;20(2):313-324.2066155
75. Perfetti L, Lehrer SB, McCants M, Malo JL. Occupational asthma caused by cacao.
过敏。 1997;52(7):778-780.9265998
76. Zuskin E, Kanceljak B, Schacter EN, Godnic-Cvar J, Mustajbegovic J, Budak A.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immunological status in cocoa and flour processing workers.
Am J Ind Med . 1998;33(1):24-32.9408526
77. Marcus DA, Scharff L, Turk D, Gourley LM. A double-blind provocative study of chocolate as a trigger of headache.
Cephalalgia . 1997;17(8):855-862.9453274
78. Peatfield RC.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od, wine, and beer-precipitated migrainous headaches.
Headache . 1995;35(6):355-357.7635722
79. Glover V. A double-blind provocative study of chocolate as a trigger of headache.
Cephalalgia . 1997;17:800.
80. Chocolate — food of the gods.
Medical Sciences Bulletin . 1985;7(11):4.
81. Duke JA.
草药手册。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CRC出版社; 1985.
82. Dower JI, Geleijnse JM, Gijsbers L, Schalkwijk C, Kromhout D, Hollman PC. Supplementation of the pure flavoinoids epicatechin and quercetin affects some biomarkers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inflammation in (pre)hypertensive adul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J食品。 2015;145(7):1459-1463.25972527
83. Kwok CS, Boekholdt SM, Lentjes MA, et al. Habitual chocolat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healthy men and women.
Heart . 2015;101(16):1279-1287.26076934
84. Loffredo L, Perri L, Catasca E, et al. Dark chocolate acutely improves walking autonomy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J Am Heart Assoc . 2014;3:e001072.24990275
85. Ried K, Sullivan TR, Fakler P, Frank OR, Stocks NP. Effect of cocoa on blood pressure.
Cochrane数据库系统修订版。 2012;8:CD008893.22895979
86. Grassi D, Desideri G, Necozione S,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flavanol-rich dark chocolate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wave reflection during acute hyperglycemia.
Hypertension . 2012;60(3):827–832.22851734
87. Ried K, Fakler P, Stocks NP. Effect of cocoa on blood pressure.
Cochrane数据库系统修订版。 2017;4:CD008893.28439881
88. Gong F, Yao S, Wan J, Gan X. Chocolat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heart failur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Nutrients. 2017;9(4):402.28425931
89. Larsson SC, Drca N, Jensen-Urstad M, Wolk A. chocolat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wo cohort studies and a meta-analysis.
Am Heart J . 2018;195:86-90.29224650
90. Neves AR, Lucio M, Lima JL, Reis S. Resveratrol in medicinal chemistry: a critical review of its pharmacokinetics, drug-delivery, and membrane interactions.
中药化学。 2012;19(11):1663-1681.22257059
该信息与草药,维生素,矿物质或其他膳食补充剂有关。 FDA尚未对该产品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安全或有效,并且不受适用于大多数处方药的质量标准和安全信息收集标准的约束。此信息不应用于决定是否服用该产品。此信息并不表示该产品安全,有效或未经批准可用于治疗任何患者或健康状况。这只是有关此产品的一般信息的简短摘要。它不包括有关此产品可能适用的用途,说明,警告,预防措施,相互作用,不利影响或风险的所有信息。此信息不是特定的医疗建议,不能代替您从医疗保健提供者处获得的信息。您应该与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联系,以获取有关使用该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的完整信息。
该产品可能与某些健康和医疗状况,其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食品或其他膳食补充剂产生不利的相互作用。在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之前使用本产品可能不安全。在进行任何类型的手术或医疗程序之前,将您正在服用的草药,维生素,矿物质或任何其他补充剂充分告知医生是很重要的。除通常公认的正常量安全的某些产品(包括在怀孕期间使用叶酸和产前维生素)外,尚未对该产品进行充分的研究以确定其在怀孕或哺乳期间是否安全,还是由年龄较小的人使用超过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