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6-356 出国就医服务电话

获取国外抗凝血酶III(人类)药品价格,使用等信息,最快 24 小时回馈

出境医 / 海外药品 / 抗凝血酶III(人类)

抗凝血酶III(人类)

药品类别 杂项凝血调节剂

抗凝血酶III(人类)

介绍

抗凝物;天然血浆凝血酶抑制剂。 1 4 6 9 14 16 17 18

抗凝血酶III(人类)的用途

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

短期替代疗法,用于预防或治疗具有高血栓栓塞风险的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患者(即接受手术或产科手术的患者)或有血栓栓塞的患者。 1 3 4 5 6 9已被FDA指定为这种药物的孤儿药。 2

根据明确的静脉血栓家族史和降低的内源性血浆抗凝血酶III浓度,确认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 1 6排除获得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 1个

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和其他临床医生建议,对于患有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的妇女,建议在整个妊娠期间预防血栓形成(例如,使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4 8 10 12 14 17 ACCP和其他临床医生建议在分娩前停止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的血栓预防,然后用华法林进行产后抗凝。 4 8 10 14 17一些临床医生建议对先天性缺乏的妇女进行抗凝血酶III替代治疗,该治疗在分娩前或分娩日开始,并持续产后。 4 6 9 10 14 19在此类患者中,分娩后已与普通肝素联合使用。 5

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治疗通常与其他患者相似(即,常规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或磺达肝癸钠加华法林的常规抗凝治疗)。 6 7 9 10 12 13 14 17 18 19一些临床医生建议,常规抗凝治疗存在不可接受的出血风险时,应短期使用抗凝血酶III。 12 14

对于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和血栓栓塞患者,抗凝血酶III作为普通肝素的辅助治疗的作用尚不清楚。 12 (见相互作用。) 5用于此类患者中克服普通肝素耐药性(例如,达到aPTT≥1.5倍对照值所需的IV肝素日剂量> 35,000–40,000单位)。 1 3 4 5 9 12 14 18 19 21一些抗凝治疗的严重血栓或突破性血栓形成的患者也建议使用抗凝血酶III。 3 12 14

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的少数新生儿†已使用。 5 (请参阅“注意事项”中的“儿科用途”。)

抗凝血酶III(人类)剂量和给药

一般

  • 定期监测抗凝血酶III的浓度,以个性化剂量并评估对治疗的反应。 1 (请参阅“注意事项的实验室监视”。)

  • 建议的剂量建议是一般准则。 1个

  • 根据临床情况(例如治疗适应症,患者的临床状况和过去的病史,手术或产科手术的类型和程度),临床判断,对治疗的反应,达到的实际抗凝血酶III血浆浓度来个性化治疗的剂量和疗程血浆浓度。 1个

行政

IV管理

有关溶液和药物的兼容性信息,请参见稳定性下的兼容性。

给药前,让重构溶液温热至室温。 1个

在10-20分钟内静脉输注给药。 1个

重组

复溶前,让制造商提供的稀释剂升温至室温。 1个

用制造商提供的稀释剂重新配制冻干粉。 1由于药物不含防腐剂,请使用严格的无菌技术。 1个

通过使用制造商提供的移液针分别向装有约500或1000单位药物的小瓶中添加10或20 mL不含防腐剂的无菌注射用水,重新配制单次使用的冻干粉瓶。 1以45度角直接向小瓶侧面注入稀释剂流,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泡沫。 1个

轻轻旋转,避免形成泡沫并使粉末完全溶解。 1个

使用制造商提供的过滤针从小瓶中取出重构溶液。 1给药前,取下过滤针并连接进样针或蝶形针。 1个

管理率

根据患者反应个性化输注速率。 1通常在10至20分钟内可以耐受全部剂量。 1个

剂量

相对于WHO参考标准的活性进行测试的以国际单位(单位)表示的效价。 1 1个单位,大约等于1毫升来自健康供体的合并人血浆中的抗凝血酶III的量(毫克)。 12 16 23抗凝血酶III的比活性为每毫克蛋白质6.9–9单位抗凝血酶III。 23

每个样品瓶标签上标明的抗凝血酶III的单位数。 1 23

使用临床反应和实验室测试来指导剂量计算。 1 (请参阅“注意事项的实验室监视”。)

使用以下公式确定输注前(基线)抗凝血酶III的浓度并计算初始(负荷)剂量: 1 4

初始剂量(单位)=(所需的抗凝血酶III浓度-基线抗凝血酶III浓度[正常值的%]×wt(以kg为单位)÷1.4

配方基于抗凝血酶III浓度预期的体内增量恢复(增加),高于给药的每单位/千克的基线值1.4%(功能活性)。 1个

例如,要将抗凝血酶III血浆浓度从正常水平的基线抗凝血酶III血浆浓度的57%增加到正常水平的120%,对于70公斤的成年人,抗凝血酶III的总初始剂量应为3150单位。 1个

初始剂量后,后续剂量基于初始剂量产生的抗凝血酶III血浆浓度的恢复(增加)。 1根据实际的抗凝血酶III血浆浓度对维持剂量和/或剂量间隔进行基础调整。 1个

大人

抗凝血酶III缺乏症
静脉输液

初始(负荷)剂量:使用上述配方,给予适当剂量以使血浆抗凝血酶III浓度增加至正常水平的建议水平120%。 1个

初始剂量后,在输注后20分钟(峰值浓度),给药后12小时以及下一次输注之前(谷浓度)确定血浆抗凝血酶III浓度,以确保血浆抗凝血酶III浓度>正常值的80%。 1 4如果在12小时时血浆抗凝血酶III浓度低于正常值的80%,则应另外服用抗凝血酶III(使用用于计算初始剂量的相同公式) 23,以使血浆浓度>正常值的80%。 4 23

维持剂量:确定输注前(谷值)和输注后抗凝血酶III的峰值浓度,并在适当的时间间隔(例如,每24小时)施用其他剂量的抗凝血酶III,直到峰值和谷值浓度维持在治疗范围内(即稳定状态),通常为80正常的–120%。 1 4

通常,将稳态血浆抗凝血酶III的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的80–120%时,每24小时需要大约60%的初始负荷剂量。 1 4 (请参阅“注意事项的实验室监视”。)

根据临床情况,在血栓栓塞或手术或产科手术后继续治疗2–8天。 1 4 (请参阅“剂量和管理”下的“常规”。)

特殊人群

在某些情况下或同时进行治疗(例如出血,急性血栓形成,手术,怀孕,同时进行肝素静脉内治疗)时,清除率增加;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管理。 1 4 6 18

抗凝血酶III(人类)的注意事项

禁忌症

  • 没有人知道。 1个

警告/注意事项

警告事项

血浆衍生制剂中可传播药物的风险

传播人类病毒(例如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HIV)或其他传染因子的潜在载体。 1 5 9

尽管采用了许多病毒消除/减少步骤(例如,溶液中的热处理,科恩冷乙醇沉淀,筛选某些病毒)来防止传染原的传播,但仍然存在传播的风险。 1 5

权衡病毒感染的风险与治疗的益处。 1 5

在800-520-2807向制造商报告所有认为可能由抗凝血酶III制剂传播的感染。 1个

克雅氏病的风险

可能带有传播克雅氏病(CJD)病原体的风险。 1个

分馏程序可降低故意添加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实验药物的传染性,该疾病是CJD和CJD变种(vCJD)药物的模型。 1为生产过程中去除低浓度的CJD或vCJD剂提供合理保证。 1个

抗凝作用增强

并发肝素增强抗凝作用;建议在同步治疗期间降低肝素剂量。 1 (请参阅交互。)

一般注意事项

实验室监控

在治疗之前,应根据明确的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和通过发色底物的酰胺水解测定,凝血测定或免疫测定(例如,交叉免疫电泳)确定的内源性血浆抗凝血酶III浓度降低,确认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 1 9 10 17免疫测定可能无法检测到所有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陷。 1 12

在最近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后或抗凝治疗期间,不应进行确定可能的血栓形成的研究,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抗凝血酶III的浓度会降低。 6 (请参阅药代动力学下的特殊人群。)

监测抗凝血酶III浓度对于调整剂量和确保足够的治疗反应至关重要。 1 18 (请参阅剂量和用法中的抗凝血酶III缺乏症。)

对于抗凝血酶III清除率升高的患者(例如出血,急性血栓形成,静脉内同时进行肝素治疗,手术),必须进行更频繁的监测。 1 5 (请参阅药代动力学下的特殊人群。)

建议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父母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测定抗凝血酶III的浓度。 1 (请参阅“注意事项”中的“儿科用途”。)

特定人群

怀孕

B类1

儿科用

未在16岁以下的小儿患者中确定抗凝血酶II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23

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妇女出生的新生儿中发生致命性血栓栓塞(例如,主动脉血栓形成)。 1 5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父母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确定其抗凝血酶III浓度。 1个

健康足月新生儿或健康早产儿的血浆抗凝血酶III浓度分别平均为健康成年人的60%或35%。 1 5 23抗凝血酶III血浆浓度低,尤其是在早产儿中,不一定表明先天性缺陷。 1个

制造商和一些临床医生建议就有关可疑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的新生儿的测试和治疗方面的凝血障碍专家咨询。 1个

常见不良反应

头晕, 1 4胸闷, 1 4恶心, 1恶臭, 1 4畏寒, 1抽筋, 1 4呼吸急促, 1 4胸痛, 1眼膜, 1头晕, 1 3 4肠胀气, 1荨麻疹, 1 4发烧, 1 4渗血, 1血肿形成。 1个

抗凝血酶III(人类)的相互作用

特殊药物

药品

相互作用

评论

肝素

增强抗凝作用;出血并发症风险增加1 5

降低抗凝血酶III的半衰期1 5 9 16 18

在同时治疗期间减少肝素剂量1 4

抗凝血酶III(人类)药代动力学

吸收性

血浆浓度

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患者的治疗目标血浆浓度范围为健康成年人的80-120%。 1 18 23 (请参阅“剂量和用法”下的剂量。)在血浆浓度≤正常值的70%时,凝血酶产生增加。 4脓毒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超生理血浆浓度(例如,正常值的150-200%)会增加出血风险†; 11尚不清楚超生理浓度是否会增加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患者的出血风险。 11 23

分配

程度

分布在血浆(39%),血管外间隙(49%)和血管内皮细胞(11%)中。 9 11 16

消除

代谢

<5%代谢为低分子量分解产物。 16

淘汰路线

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或其他蛋白酶的复合物主要通过肝脏6 9清除并在尿液中排泄。 15 16

半衰期

双相终末半衰期约为2.5-4.8天。 1 3 4 5 9 11 16 18

特殊人群

与出血,急性血栓形成,妊娠,手术或同时进行肝素IV治疗相关的半衰期缩短。 1 4 5 9 16 18 (请参阅剂量和给药方式下的特殊人群。)

稳定性

存储

肠胃外

注射粉

2–8°C;防止冷冻,因为稀释瓶可能会破裂。 1个

重新配制的溶液不含防腐剂。复原后≤3小时使用,请勿冷藏。 1个

兼容性

有关伴随使用引起的系统性相互作用的信息,请参见相互作用。

肠胃外

复原后,请勿与其他试剂或稀释剂混合。 1个

动作

  • 中和丝氨酸蛋白酶,例如凝血酶,纤溶酶和活化的凝血因子IX,X,XI和XII。 1 4 5 6 9 10 14 16 17 18

  • 主要中和凝血酶和活化的凝血因子X(X a )。 14因子X a的中和可防止凝血酶的产生(例如,凝血酶原片段1.2 [F1和F2]形成减少)。 4 9 22凝血酶的中和阻止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9 22

  • 与这些凝血因子在化学计量上缓慢且不可逆地复合;在存在内源性肝素样蛋白聚糖或外源性肝素的情况下,这种反应很快。 1 4 5 9 10 14 16 17 18

  • 抑制血栓形成1 3 4 9并可能阻止现有血栓的扩展。 4 9

给病人的建议

  • 告知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患者疾病遗传的重要性。 1 12 17

  • 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患者与妊娠和手术相关的血栓形成风险。 1 12 17

  • 病人了解治疗的潜在风险的重要性,包括传染病的可能传播。 1个

  • 告知妇​​女临床医生是否怀孕或计划怀孕或计划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1 17

  • 告知临床医生现有或考虑的伴随疗法,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以及任何伴随疾病的重要性。 1个

  • 告知患者其他重要的预防信息的重要性。 1 (请参阅注意事项。)

准备工作

市售药物制剂中的赋形剂可能对某些个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关详细信息,请咨询特定的产品标签。

有关一种或多种这些制剂短缺的信息,请咨询ASHP药物短缺资源中心。

抗凝血酶III

路线

剂型

长处

品牌名称

制造商

肠胃外

注射,静脉输液

标签上指示的单位数

血栓III(热处理,湿法;冷乙醇沉淀;用无菌水注射稀释剂,双头转移针,过滤针)

故事生物疗法

AHFS DI Essentials™。 ©版权所有2020,部分修订版本,2008年6月1日。美国卫生系统药剂师协会,东西高速公路4500号,套房900,贝塞斯达,马里兰州20814。

†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标签中未包含使用用途。

参考文献

1. Talecris生物治疗学。血栓形成III(抗凝血酶III)注射处方信息。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 2006年12月

2.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孤儿的指定和认可清单。马里兰州罗克维尔; 2007年10月4日。来自FDA网站(http://www.fda.gov/ForIndustry/DevelopingProductsforRareDiseasesConsitions/HowtoapplyforOrphanProductDesignation/default.htm)。于2007年10月15日访问。

3. Menache D,O'Malley JP,Schorr JB等。评价遗传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患者抗凝血酶III(人)的安全性,恢复,半衰期和临床疗效。鲜血。 1990年; 75:33-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03821?dopt=AbstractPlus

4. Schwartz RS,Bauer KA,Rosenberg RD等。抗凝血酶III的临床经验集中于治疗先天性和后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美国医学杂志1989年; 87:53-60S。

5. Lechner K,宾夕法尼亚州Kyrle。抗凝血酶III浓缩物-它们在临床上有用吗?血栓至上。 1995; 73:340-8。

6. Cavenagh JD,Colvin BT。血栓形成管理指南。研究生医学杂志1996; 72:87-9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8871458?dopt=AbstractPlus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pic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398376&blobtype=pdf

7. Buller HR,Agnelli G,Hull RD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血栓治疗:第七届ACCP抗血栓和溶栓治疗会议。胸部。 2004; 126(Suppl):401S-28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383479?dopt=AbstractPlus

8. Bates SM,Greer I,HirschJ。怀孕期间使用抗血栓药:第七届ACCP抗血栓和溶栓治疗会议。胸部。 2004; 126(Suppl):627S-44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383488?dopt=AbstractPlus

9. Menache D,Grossman BJ,Jackson CM。抗凝血酶III:生理,缺乏和替代疗法。输血。 1992年; 32:580-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02714?dopt=AbstractPlus

10. Nicolaides AN,Breddin HK,Carpenter P等。血栓形成和静脉血栓栓塞。国际共识声明。根据科学证据制定指南。 Int Angiol 。 2005; 24:1-2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876995?dopt=AbstractPlus

11.Aibiki M,福冈N,Nishiyama T等。通过给药方法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危重患者中抗凝血酶III活性的差异:药代动力学研究。震惊。 2007; 28:141-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515857?dopt=AbstractPlus

12. Lane DA,ManNucci PM,Bauer KA等。遗传性血栓形成:第2部分血栓Haemost。 1996; 76:824-3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8971998?dopt=AbstractPlus

13.Geerts W,Pieno GF,Heit JA等。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第七届ACCP抗血栓和溶栓治疗会议。胸部。 2004; 126(Suppl):338S-400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383478?dopt=AbstractPlus

14. Maclean PS,Tait RC。遗传性和获得性抗凝血酶III缺乏症: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选择。毒品。 2007; 67:1429-4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600391?dopt=AbstractPlus

15. Chan V,Yang CK,Chan TK。糖尿病肾病中的抗凝血酶III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片段E)。 J临床Pathol 。 1982年; 82:35:661-6。

16.Collen D,De Cock F,Holmer E等。人体抗凝血酶III(肝素辅因子)的代谢:静脉血栓形成和肝素给药的影响。欧元J临床投资。 1977年; 7:27–3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65284?dopt=AbstractPlus

17.沃克ID,格里夫斯M,普雷斯顿。指南:遗传性血栓形成的调查和处理。 Br J Haematol 。 2001年; 114:512-2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552975?​​dopt=AbstractPlus

18. Kohler M.抗凝血酶(AT)替代:有道理还是无意义?麻醉。 1998年; 53(补充2):52-4。

19. Schulman S,TengbornL。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治疗。血栓至上。 1992年; 68:634-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87876?dopt=AbstractPlus

20. AHFS药物信息2007。McEvoyGK,编辑。肝素。医学博士贝塞斯达:美国卫生系统药剂师学会; 2007:1458-71。

21. Hirsh J,Raschke R.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第七届ACCP抗血栓和溶栓治疗会议。胸部。 2004; 126:188S-203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383472?dopt=AbstractPlus

22.Brummel-Ziedins K,Orfeo T,Jenny NS等。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在:Greer JP,Rodgers GM,Foerster J等编着。 Wintrobe的临床血液学。第11版。费城: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2004:677-774。

23.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的Talecris Biotherapeutics:个人交流。

对于消费者

适用于抗凝血酶iii:注射用肠胃外粉

副作用包括:

头晕,胸闷,恶心,口臭,发冷,抽筋,呼吸急促,胸痛,眼膜,头晕,肠胀,荨麻疹,发烧,渗血,血肿形成。

对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

适用于抗凝血酶iii:静脉注射粉剂

神经系统

很常见(10%或更多):头晕(12%)

胃肠道

常见(1%至10%):恶心,消化不良,肠扩张[参考]

其他

常见(1%至10%):胸部不适,伤口分泌物和血肿,发热

眼科

常见(1%至10%):视物模糊[参考]

呼吸道

常见(1%至10%):呼吸困难

肌肉骨骼

常见(1%至10%):疼痛(抽筋),发冷

皮肤科

常见(1%至10%):荨麻疹

参考文献

1.“产品信息。血栓III(抗凝血酶III)。”拜耳,康涅狄格州西黑文。

某些副作用可能没有报道。您可以将其报告给FDA。

成年人抗凝血酶III缺乏症的常用剂量

负荷剂量/目标抗凝血酶(AT)水平为正常水平的120%:120%-基线AT%x体重(以千克为单位)/ 1.4%
-监测基线,注射后20分钟(峰值),注射后12小时和注射前(低谷)的AT水平

剂量调整(根据需要)/目标AT水平为正常值的80%至120%:目标%-谷AT%x体重(以千克为单位)/ 1.4%
-在注射后20分钟(峰值),注射后12小时和注射前(低谷)监测AT水平

维持剂量/目标AT水平为正常水平的80%至120%:大约每24小时加药剂量x 0.6
-根据需要大约每24小时监控一次AT水平


评论
-根据实际血浆AT水平,临床状况和对治疗的反应来调整剂量和间隔。
-恢复的情况可能因患者而异(例如,手术,出血,急性血栓形成或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使用期间,AT的半衰期可能会缩短);监视得更频繁。
-在外科手术或产科手术期间/之后用于控制急性血栓形成发作或预防血栓形成时,应根据手术适应症,手术类型和程度,患者的医疗状况和病史以及医生的判断,将AT水平提高至正常水平2至8天。

用途: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包括预防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围手术期和围产期的血栓栓塞。

肾脏剂量调整

数据不可用

肝剂量调整

数据不可用

预防措施

禁忌症:无

未确定18岁以下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
不建议该药物用于儿童。

有关其他预防措施,请参阅“警告”部分。

透析

数据不可用

已知共有115种药物与抗凝血酶iii相互作用。

  • 34种主要药物相互作用
  • 74种中等程度的药物相互作用
  • 7种次要药物相互作用

在数据库中显示可能与抗凝血酶iii相互作用的所有药物。

检查互动

输入药物名称以检查与抗凝血酶iii的相互作用。

已知与抗凝血酶iii相互作用的药物

注意:仅显示通用名称。

一种
  • 阿卡鲁替尼
  • 阿哌沙班
  • 阿德帕林
  • 贝曲西班
  • 溴芬酸
  • 溴芬酸眼药
C
  • 卡博替尼
  • 坎格雷洛
  • 卡帕珠单抗
  • 辣椒
  • 塞来昔布
  • 洋甘菊
  • 西酞普兰
  • 氯米帕明
  • 丁香
  • 胶原酶组织溶梭菌
d
  • 达肝素
  • 丹那普利
  • 达沙替尼
  • 地拉罗司
  • 去纤蛋白
  • 脱氧胆酸
  • 地西丁
  • 去甲文拉法辛
  • 右芬氟拉明
  • 双氯芬酸
  • 双氯芬酸眼药
  • 双氯芬酸局部用药
  • 双氟尼醛
  • 东奎
  • drotrecogin阿尔法
  • 度洛西汀
Ë
  • 依多沙班
  • 依诺肝素
  • 松香醇
  • 依他普仑
  • 依托度酸
  • 月见草
F
  • 芬氟拉明
  • 非诺洛芬
  • 胡芦巴
  • 发烧
  • 氟西汀
  • 氟比洛芬
  • 氟比洛芬眼药水
  • 氟伏沙明
  • 磺达肝素
G
  • 大蒜
  • 生姜
  • 银杏
H
  • 血红素
  • 肝素
  • 七叶树
一世
  • ibritumomab
  • 依鲁替尼
  • 布洛芬
  • 二十龙
  • 伊洛前列素
  • 消炎痛
  • 伊诺特森
  • 碘I 131 Tositumomab
ķ
  • 酮洛芬
  • 酮咯酸
  • 酮咯酸眼药
大号
  • 左旋米那普仑
中号
  • 甲氯芬酸钠
  • 甲芬那酸
  • 美洛昔康
  • 米那普仑
ñ
  • 萘丁美酮
  • 萘普生
  • 尼帕芬酸眼药
  • 尼达尼布
  • 尼拉帕利布
Ø
  • 奥马他汀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 奥沙普嗪
P
  • Panobinostat
  • 帕罗西汀
  • 戊聚糖多硫酸钠
  • 己酮可可碱
  • 苯丁zone
  • 吡罗昔康
  • 帕那替尼
  • 普拉格雷
  • 蛋白C
[R
  • 雷莫昔单抗
  • 雷戈非尼
  • 利伐沙班
  • 罗非昔布
小号
  • 塞鲁替尼
  • 舍曲林
  • 西布曲明
  • 碘化钠i-123
  • 碘化钠-i-131
  • 舒糖葡聚糖
  • 舒林酸
  • 舒洛芬眼科
Ť
  • 西罗莫司
  • 替卡格雷
  • 替扎肝素
  • 提拉那韦
  • 托美汀
  • 托西单抗
  • 曲前列素
  • 姜黄
V
  • 伐地昔布
  • 文拉法辛
  • 维替泊芬
  • 维拉唑酮
  • 维生素E
  • 伏拉帕沙
  • 伏替西汀
ž
  • 扎那鲁替尼

药物相互作用分类

这些分类只是一个准则。特定药物相互作用与特定个体之间的相关性很难确定。在开始或停止任何药物治疗之前,请务必咨询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
重大的具有高度临床意义。避免组合;互动的风险大于收益。
中等具有中等临床意义。通常避免组合;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次要临床意义不大。降低风险;评估风险并考虑使用替代药物,采取措施规避相互作用风险和/或制定监测计划。
未知没有可用的互动信息。